碧水保卫战,守护河湖生态之美丨践行“两山”理论 推动绿色发展②
碧水保卫战,守护河湖生态之美丨践行“两山”理论 推动绿色发展②
碧水保卫战,守护河湖生态之美丨践行“两山”理论 推动绿色发展②
荆楚网(湖北日报网)讯(记者 左乙辰 通讯员(tōngxùnyuán) 彭斌、张卫、陈帅)从昔日“浊湖”的生态阵痛到今日“清流”的生态欢歌,大冶(dàyě)通过(tōngguò)系统治理、持续攻坚的扎实行动,交出(jiāochū)了一份兼具“水清可鉴、岸绿成荫、景美如画”的水生态答卷。
2024年,大冶地表水国控、省控断面水质连续两年优良率(yōuliánglǜ)达100%,高桥河港口(gǎngkǒu)桥(国控)断面连续七年稳定保持Ⅱ类(lèi)水质;保安湖湖心省控断面水质连续两年稳定在Ⅲ类。
机制创新,织密(zhīmì)全域治水网络
这份亮眼的“成绩单”,既是水质跃升的生态见证(jiànzhèng),也是民生为大(dà)的初心诠释,更是“两山论”的生动实践。
在(zài)这方156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,大冶域内60余条(yútiáo)河流纵横交错,大冶湖、保安湖、三山湖等湖泊如璀璨明珠般镶嵌其中。
曾几何时,这里的河湖生态遭受重创,大冶湖沦为劣Ⅴ类水质(shuǐzhì),高桥河(gāoqiáohé)水质恶化,保安湖生态退化……
没有(méiyǒu)蓝天碧水,何来幸福生活?大冶人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(hé)久久为功的韧劲,一系列治理举措让河湖实现从“病入膏肓(bìngrùgāohuāng)”到“焕发生机”的生态涅槃。
制度是治水攻坚(gōngjiān)的根本(gēnběn),也是生态保护的长远保障。近年来,大冶市(shì)严格遵循省、市的相关规定,以“三级河湖(hú)长体系”为核心,积极推进各项河湖长制工作,各级责任得到持续强化,大冶湖、梁子湖、富水中游三大流域(大冶段)片区的水环境问题得到了有效管理和(hé)整治,河湖生态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。
用脚步(jiǎobù)丈量着每一寸水域,守护(shǒuhù)一方清流。大冶落实了1443名河湖(héhú)长,累计巡湖1.9万人次,协调解决污染源治理、岸线侵占等各类问题582个。2024年,大冶市获评为河湖长履职担当(dāndāng)、成绩突出地区和河湖长制积极创新、落实有力地区。
在执法联动上,大冶推行(tuīxíng)“河湖长+检察长+警长(jǐngzhǎng)”协作机制,形成了强大的执法合力,整改“四乱”问题约300个。
陈贵镇(chénguìzhèn)大港河沿岸(yánàn)村落密集,水面养殖面积大,该镇创新“河长+库长”双轨制,将河道细致划分,每人包一段河流,沿港村落各负其责。同时,为6台畜禽粪污运输车安装(ānzhuāng)北斗定位系统,并设定电子(diànzi)围栏,一旦车辆违规在河岸停靠超过10分钟,系统便会立即触发警报。
大箕铺镇紧临大冶湖(hú)(hú),拥有10余公里湖堤,是河水汇流入湖的最后防线。漫步湖堤,干净清爽,湖面如镜。河湖长标牌上(shàng)清晰(qīngxī)地写着负责人及电话。该镇雇请一支120人的保洁队伍,每天清扫湖岸。为加强执法震慑力,还成立“湖长+警长”的巡湖(xúnhú)机制。曾以矿业为主的大箕铺镇,近年来逐步转型,大力发展生态农业,成为(chéngwéi)闻名鄂东南的“蔬菜小镇”。
制度如网,责任如山。截至目前(mùqián),大冶市已出台《大冶市湖泊综合治理实施方案》等(děng)水源管理(guǎnlǐ)法规12部,划定生态保护红线450平方公里。
以《大冶市湖泊综合治理实施方案》为例。该《方案》紧扣(jǐnkòu)“水清(shuǐqīng)、岸绿(ànlǜ)、景美”总体目标,系统性构建起“目标导向——责任分工——保障落实”的全链条制度框架。
该《方案》还明确了岸线治理、截污控污、生态修复、监管宣传等(děng)4个(gè)方面12项具体任务。黄石市生态环境(shēngtàihuánjìng)局大冶市分局相关(xiāngguān)负责人表示,到2026年实现省控湖泊水质稳中有升,2035年达成湖泊功能全面提升、水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长远目标。
跨界协同,破解流域治理(zhìlǐ)难题
时间的沙漏,沉淀着历史的厚重,一点一滴都蕴含着浓郁的故事。大冶(dàyě)作为武汉都市圈重要(zhòngyào)生态节点,大冶湖、保安湖、高桥河等水系与鄂州(èzhōu)、武汉水域紧密相连。
如何将河湖治理从“一城之战”转变为“流域一体化”长治久安?2023年(nián)以(yǐ)来,大冶市先后联合鄂州市签订《高桥河跨市断面生态(shēngtài)保护补偿协议》,首创“谁(shuí)超标、谁赔付,谁受益、谁补偿”机制,以24个生态补偿断面为基准,建立跨区域水质考核体系。
这一机制(jīzhì)效应(xiàoyìng)迅速显现:2024年首期(shǒuqī)水质达标补偿金(bǔchángjīn)如期兑现,倒逼冶鄂两地联合巡查12次,整治跨界排污口8个。2024年高桥河港口桥(国控)断面连续七年稳定保持Ⅱ类水质,较规划Ⅲ类标准提升一个等级。
此外,全省首个流域(liúyù)横向补偿机制在大冶湖流域落地,根据24个生态补偿断面(duànmiàn)水质变化实施奖惩,最高可获千万元补偿;将跨(kuà)区域流域治理纳入EOD项目,这种“上游治污、下游受益”的(de)成本共担机制,实现了流域治理投入与产业增值的良性循环。
一湖(yīhú)碧水(bìshuǐ),不再因行政区划而割裂;跨市同心,方绘就流域长治久清的生态画卷。在区域协作层面,大冶市与武汉、鄂州、黄石携手共进,推行(tuīxíng)《武鄂(wǔè)黄黄河湖长制一体化发展工作方案》,组建“武鄂黄黄湖泊治理联盟”,构建“联合巡查、数据共享、问题联办”机制。
流域共治,河畅其流,水复其清,利在当代,功在千秋。近年来,武汉、鄂州、黄石、大冶“四地”协同(xiétóng),联合(liánhé)执法12次,整改跨区域排污问题23个(gè);拆除保安湖(hú)历史圩垸1.2公里,清退三山(sānshān)湖围网1.8万亩;共植苦草、菹草5300亩构建“水下森林”,投放百万尾鲢鳙鱼苗“以渔控藻”;湖心浮标监测站实时回传(huíchuán)12项水质参数,让“一湖一策”精准治理有据可依。
以保安湖水生态(shēngtài)(shēngtài)治理为例:面对48个入湖排污口“查不清、管不住”的痼疾,大冶创新“测、溯(sù)、治”三步法——无人机红外扫描锁定隐蔽排口,人工沿管网逆向溯源,智慧平台自动生成截污纳管或生态湿地净化(jìnghuà)方案。
如今的(de)保安湖湖心(húxīn)水质提升至Ⅲ类标准,消失十年的银鱼群重新畅游于碧波之中。
推动(tuīdòng)碧水保卫战,不仅是政府的责任,更需凝聚全体市民的磅礴力量(lìliàng),实现从“政府干”到“大家管”的转变(zhuǎnbiàn),越来越多的市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、守护者。
搭建(dājiàn)公众参与平台,大冶还聘请171名民间河湖长,组建起5000人的志愿服务队;每周五,大冶湖湖畔都(dōu)会出现“红马甲”志愿者(zhìyuànzhě)队伍,自发参与河湖保护行动,用实际行动守护一湖碧水。
源头治理,重塑河湖(héhú)生态活力
治水(zhìshuǐ)提质,功在当代,利在千秋。大冶通过“把脉问诊”查堵(chádǔ)点、“治病用药”破难题,打出一套组合拳,深入(shēnrù)推进水环境综合治理,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。
从红星湖到尹家湖,从大冶湖到保安湖,大冶打破(dǎpò)传统行政区划,以小流域为单元,推行“七网共融(wǎnggòngróng)、五水共治”,走出了一条“截污、清淤、活水(huóshuǐ)、增绿”的科学系统修复路径。
2024年(nián),大冶市国(guó)、省控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(shuǐzhì)优良率100%,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%,境内三大水系水环境质量实现质的飞跃。
以大冶湖为例,自2012年《湖北省湖泊保护条例》颁布后,大冶市(dàyěshì)便(biàn)打响了碧水保卫战,以雷霆手段关停沿湖“五小企业(xiǎoqǐyè)”200余家,拆除养殖围网6.2万亩,从源头上斩断了污染链条。
2020年,大冶湖(hú)首次达到(dào)Ⅲ类水质标准。经过多年的(de)生态养殖和渔业实践,大冶湖水质成功从2016年的全湖Ⅳ类、局部劣V类提升到以Ⅲ类为主、局部Ⅱ类。
从“一湖之治”到“一域之治”。2024年7月,大冶(dàyě)湖流域24个生态(shēngtài)补偿断面监测(jiāncè)显示,水质优良率达86.96%,与2023年同期相比水质整体改善明显。鱼类从27种提升到66种,大型底栖动物从20多种增加(zēngjiā)到40多种,水生高等植物恢复到36种,重现水草丰茂(fēngmào)、鱼翔浅底的动人景象。
如今(rújīn)的大冶湖(hú),139.8公里湖岸线成为市民的“幸福岸线”,54.7平方公里(píngfānggōnglǐ)碧波涵养着百万生灵。当夕阳染红湖面,慢跑的市民、写生的学生、垂钓的老人,共同构成了大冶湖最动人的生态图景。
对于城市内湖(nèihú),大冶市创新治理模式。在红星湖采用“水下森林”修复模式,累计清淤23.1万立方米,种植各类挺水、沉水植物34万平方米(wànpíngfāngmǐ),新建尹家湖至红星湖1.7千米补水(bǔshuǐ)管线及泵站,投放(tóufàng)螺(luó)、蚌等底栖动物2.93吨,投放滤食性鱼类约3.25万尾,投放浮游动物1.95吨,2024年该湖水质从Ⅴ类改善至Ⅳ类。
小小一滴水(yīdīshuǐ),折射大民生。如何爱水、治水、兴水,追根溯源在于“清水”。截至2024年底,大冶市深入(shēnrù)推进清洁家园行动,建成(jiànchéng)污水处理厂16座(zuò),完成135个建制村环境整治任务,城市污水处理率(chǔlǐlǜ)达93.7%,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41.9%,全方位提升水环境质量。
如今的保安湖湿地迎来惊喜“贵客(guìkè)”——发现东方白鹳越冬种群,这也是武汉都市圈(quān)的唯一记录,成为生态向好的有力佐证。
一湖碧水映初心。从“围湖造田”到“退垸还湖”,从“产值优先”到“生态优先”,大冶市的河湖治理之路,是(shì)践行“两山”理论的生动样本,更是城市的生态自信与(yǔ)民生(mínshēng)幸福底色。

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